大家好,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是,做新媒體的人要怎樣找到自己的定位。
第一點,每一次定位都是初步定位。有了定位就萬事大吉,再也不變了嗎?顯然不是的。你的資源是不斷優化的,而定位呢,又是基于資源提煉出來的。所以呢?你的定位,需要不斷去優化。因此,把每一次定位,都要當成初步定位就這樣的,你才能不斷優化持續向前。大家都知道,秋葉大叔,他是做ppt在線教育的。他把ppt的課程賣了上千萬。但是你要知道,2000年。他在做IT項目管理;2007年的他在研究網絡營銷;2009年開始研究ppt,直到2013年,他才正式進入ppt在線教育領域。所以呀,不要嘗試一次,就把定位定死,再也不去變。
第二點,叫做定位必須足夠差異化。做新媒體你必須要知道馬太效應。所謂馬太效應,簡單的說就是強者恒強。比如,滴滴和快滴合并了。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了。58和趕集也合并了。每個領域,最終只留下第一名,然后一家獨大。雖然你沒有那么大的抱負,根本沒打算做到滴滴打車那么大的規模。但是你也必須清楚,保持足夠的差異化,才能夠活下來。因此呢。你需要去了解行業內有沒有很牛的公司?有沒有很牛的人?如果有的話,那你就需要按照我之前講過的人群加產品加場景這三要素來設計。自己和同行,又有不同的定位,千萬不要相信,市場那么大,容得下好多人。市場確實很大。但是,只有第一名會賺到錢,第二第三第四名都會很難。無論是漲粉還是賺錢都會很難。
第三點,叫做定位不能脫離用戶。之前有一個人問我說,我寫的文章挺走心的,可是為什么沒粉絲?那我去他的公眾號轉一圈,發現全都是自己的人生感悟,僅此而已。那你的定位,一定不能自我感動。要想讓粉絲關注你,你先要站在粉絲的立場,研究他的瀏覽習慣,他的作息時間,他的付費習慣,他的語言習慣等等。然后亮出你的定位大旗,吸引他們過來。所以,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定位圍繞粉絲,而文章又圍繞定位。
第四點,叫做體驗定位而不是選擇定位。有的小伙伴之所以要做公眾號,或者開淘寶店,是因為看到朋友賺的錢,看到同事發的財。那你的定位如果完全是根據別人的資源做出來的,那對你沒有什么用。因此,很多人都想做新媒體,但是做不好。因為他們不是不努力,而是沒資源。比如,你的同事或者你的朋友賺了錢,看起來沒什么資源。不過,可能你沒看到人家沒告訴你罷了。那我來舉例子。我之前就有一位同事,他做了一個服務于大學生的微信公眾號?,F在他的粉絲快10萬了。那有的時候。他也會被邀請去做分享。但是他分享他的公眾號運營,一般都是,我如何寫標題,我如何做推廣,等等。他從來沒有分享過他的舅舅是大學老師,曾經帶著50個大學生推廣他的公眾號。而且不要錢,免費的。這是他的資源。
第五點,叫做從細分定位入手。未來的職業有三種人:產品人,媒體人,運營人。在做定位的時候,很多人都開始有了妄念,覺得自己屬于綜合型,然后很高調的說,三種人,我都要做。我即使產品人又是媒體人又是運營人。但是,我可以預見,你將來會很累。前期定位過于復雜,會把精力分散到各個細節,包括選產品,找渠道做推廣,抓運營,做服務等等。但是,一個人或者一個小團隊,畢竟精力有限。與其樣樣都做,每樣都是60分;倒不如只做一兩樣做到120分。單點突破反而會更快。
總結一下,我們今天談到的五大方面都是關于個人品牌定位,或者關于自我定位的。
那古人說: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確實是這樣的。很多人總會抱怨說?,F在已經不是紅利期了,自己寫的文章沒人看,自己做的活動沒人參加等等。實際上,你需要暫停一下,抬起頭來,思考一下自己的媒體定位,或者自己的個人品牌定位,是不是該調整一下了?